0315
想一想自己好像好久沒有去台北玩囉~~
今天剛好參加了活動,來趟人文之旅~
『歷史建築活化』交流參訪活動
6:50至清水圖書館前集合
上了遊覽車~服務人員開始發早餐
(話說~超久沒有跟團旅行了~也很久沒搭遊覽車了!!)
吃完早餐大概過了半個多小時王先生就開始昏睡了~
途中偷拍了好幾張照片~
之前我也跟著昏睡
9點抵達台北
呵呵~一下車先拍一張(顯然王先生還沒有睡醒XD)
(話說瀏海好像太長了......)
第一站~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
很有味道的長廊
斑駁的磚牆
剝皮寮
【剝皮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,北臨老松國小,東至昆明街,南面廣州街,西接康定路,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。
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,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,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,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。
「剝皮寮」之名始於戰後(光復後)時期,且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由來有爭議,其來源有二說,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
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,
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
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
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台灣日治時期(光復前)實行「市區改正」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、拉直,
自台灣清領時期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,
1895年(清光緒21年,永清元年)5月27日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*資料來自維基百科*】
水溝蓋上都有剝皮寮地區的景點介紹
懷舊的電影看板
麵攤
彩繪
裡面擺放一些有關剝皮寮的介紹
三輪車
中藥櫃
拉開抽屜上面的螢幕會顯示該格藥品介紹
大腳與小腳~~
龍山寺
赤肉羹
肉粽
肉粿(整個滿滿的芋頭)
肉圓
四四南村
貞德咖啡
地址∥ 台北市信義區莊敬路180號
電話∥ 02-87860877
這裡的服務超好的~一進來就有服務員來帶位
就定位沒多久~服務員馬上遞上水杯
焦糖瑪奇朵
比利時珍珠鬆餅
他的口感很特別~第一次吃到酥脆的鬆餅
剝皮寮>>>>>>>>>
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街
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>>
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
龍山寺>>>>>>>>>
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
貞德咖啡>>>>>>>>
台北市信義區莊敬路180號